【代际论坛2.0完整实录】人和机器人的终极关系,该惊喜还是恐惧?

9月9日在重庆举行的2016正和岛全球创新大集的代际论坛2.0上,四位来自国内外的不同代际企业家纵论人工智能创新以及人和机器人之间的终极关系。

他们分别是60代际人物——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70代际人物——小i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来自美国的80代际人物——Notable Labs创始人Matt De Silva(马特·德·席尔瓦)、90后代际人物——Vigo创始人桂家勋。

【以下为论坛现场实录】

“说出你的故事”四代同堂:
        为什么我们可以坐在这里?

主持人正和岛副董事长、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首先请此前刚做完主题演讲的曲道奎之外的另三位嘉宾,用简单的方式讲一讲各自的小故事,主题围绕“为什么你可以作为代际代表坐在这里”。

袁辉:谢谢夏华大姐。今天能坐在这里,第一非常荣幸,第二是因为(个人契合)今天人工智能的主题。我们机器人大概分三个部分,第一个叫感知部分,其中包括眼睛、耳朵、嘴巴、身体,感知这个部分把信息获取进来以后会传给大脑思考部分。思考之后会交给第三部分,就是运动的部分。小i机器人恰恰是在思考和大脑的层面,做了差不多有12年的研究。

今天在座的所有岛亲和朋友基本上都是小i的用户。我只举几个简单的场景例子,第一你们可以发短信到10086,你说我的手机还剩多少钱,他给你回一条短信说出剩多少余额。中国三大运营商的客服机器人,都是由小i提供的。还有银行的客户,他们的微信、微博、APP的在线客服基本都是小i提供的,还有一些著名电商的在线客服,还有像海尔、华为、联想,乃至于你今天寄顺风快递的包裹都是由小i机器人打理,所以机器人每天在深刻改变着你的生活。

我们在全球六个“大脑”里是唯一一个来自亚洲和中国的,其他是像谷歌、Facebook、微软、苹果这样的公司,所以我想这也是今天我坐在这里的重要原因。

马特:非常感谢请我到这里来,我很珍惜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代表我自己这一代人。我觉得真的是任重而道远。为什么我来到这里呢?两年前,我父亲脑瘤去世了,有这样一个经历,所以我潜心在医药行业工作,这方面能够支持到很多方面的发展,包括技术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使用这样的一些技术,能够做相应的药物,治疗相应的脑瘤。

中国以及全球各个地方,都在生命科学领域进行研发,十年前和今天是不能相比。所以我们做的实验室在弥补差距,用现有的技术去解决这些问题。

未来人工智能将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问题在于哪些领域会首先运用人工智能。我们相信,在相应的一些临床诊疗方面,包括临床的医生方面,包括癌症的治疗方面,(人工智能的运用)对病患都能带来福音。我们能把各种各样的药物进行组合,对病的治疗方面起到一些作用和贡献。相应的医师可以从中配药,我们现在看到,硅谷也是把这样的技术运用于多个行业和多个领域。现在,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技术是核心,而不是单纯的生物方面的一些知识。所以,我们要用技术来推动整个药物治疗。    

桂家勋:在这里我具有双重身份,一个是90后,同时也代表留学生的群体,也是90后越来越多的群体。

我的创业项目本身也是从大学的毕业设计开始的。最开始,我们想做一个产品可以帮助老师上课提醒学生不犯困,现在在场的很多听众可能有所感受,有时在一个耗时很长的情况下会感到疲劳,后来我们发现一个群体更需要,那就是司机。所以我们现在做的产品是Vigo的智能耳机,可以监测人是否犯困,发现以后我们可以及时予以提醒。

我们跟人工智能的关系在哪儿呢?我们是通过听觉上的交互,其实人与机器的交互,一个是视觉上,一个是物理上,当发现你有一些特殊需求,需要买杯咖啡或者停下来找个休息站,我们可以给你安排下一步的路线,可以进行导航和交互,同时还可以进行司机与司机之间的交互或者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发现你困了给你讲一个小笑话,帮助你提神。

如果要启动按纽就不叫智能了,之所以叫智能就是能识别感应,其实人工智能设备都有一些传感器,我们用的可以监测人眼的识别,有通过红外等方式识别,可以在耳朵里可以直接通过物理上的刺激,可以通过一些声音上的交互,比如播放音乐。还有一种形式是灯光上的刺激,以及跟他人进行交互等。

作一个小结:第一,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突破和模式变革的时代,所以在座各位应该感到幸运,你们赶上了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第二,工业4.0正在加速这个时代的到来;第三,从互联网到机器人已成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并且机器人已经不是单一的技术产品,而是一个机器人+的公共高技术平台;第四点,这也是我们中国面临的重大机遇,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分钟题板环节:
     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数字”故事

主持人夏华给四位嘉宾一分钟的时间,在题板上写一个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数字,这个数字就是代表一个年代,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数字背后的故事。曲道奎的是1983年,袁辉写的是80年代,马特写的是2014年,90后桂家勋写的1995年。

曲道奎:实际上我是1983年考入中科院,成为被称为“中国机器人之父”的一位教授的研究生,也是中国第一代专门学习机器人专业的研究生。这个专业在中国是最早设立的,就叫机器人学。我们学的东西,那时候更多是像机器定律的证明、符号表达等。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初,在AI这块是一个新的(领域),也有一个小的浪潮,后来又进入了一个低谷。近几年,人工智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所以,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正好赶上人工智能的高峰,我做的专业又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所以我最早跟人工智能结缘,就是在1983年。

袁辉:为什么写80年代?因为在那个年代,我印象最深的,或者看到的第一部动画片是《铁臂阿童木》。我第一次看到了机器人在空中可以飞,让我看到了在人类之外还有物品可以有生命。

马特:在2014年之前,我主要是关注自己的工作,比如说货币交易。但是后来我的父亲诊断出脑癌,我一下就清醒了,我觉得要做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应对人类更大的挑战、宏观的挑战。我成立了Notable Labs,做越来越多对未来的思考。过去是我们没有这样的技术,过去大部分实验室也没有用过这样的技术。

桂家勋:为什么我会写95年?当时,我父母买了第一台电脑,等于我5岁就开始接触电脑,一开始就对编程这些感兴趣,所以这其实是源自于一个人的兴趣。

人工智能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形中存在的,并且一直在发生的。比如现在我们已经觉得使用云识别或导航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了,其实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表现,我们现在可以完全听从GPS的导航,相当于是服从机器人的指令,这其实都是人工智能的进展。

今天正和岛创始人刘东华讲到,未来已来,只是还没有普及,其实他就是讲的这个效应:当一个科技已经到达了现在的生活,我们就不认为它是新的科技了。

在这里预见未来:
     人工智能带来惊喜还是恐惧?

夏华透露,明天下午的闭幕式将会有科技界的大师到场,又会发表一些让人惊叹的对未来的预测。因此她请各位嘉宾在题板上再写一个年代,听一听每个人对未来的预测:哪一个未来的时间节点会真的实现人工智能化,也许这一年会有一个重大的突破,那么到底给你带来的是惊喜还是恐惧?

桂家勋:就是无穷大,就是永远不会到来。我认为,人工智能真正超越人类的这一天是永远不会到来的,为什么呢?人是创造人工智能的,后者从某些能力上会达到人类(水平),但永远达不到人类同样程度的感知或者说对世界的理解,或者说拥有一个真正的灵魂。

机器人被我们创造,也是一种新的物种。但因为它是被我们创造的,正因为有这些科幻片在警示着不能让科技超过人类,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会把这个都考虑进去。像今天有提到,机器人有三条定律是要遵守的,一是不能伤害人类,二是要遵从人类,三是它要维持他的生活,在不违反一、二的前提下。所以在人类设计机器人的过程中,就会确保机器人不会伤害人类。以后会达到一种什么程度呢?也许,以后人和智能机器人是无法区分的,也许我就是机器人,也许我们当中有谁是机器人。

你怎么知道你不是,这就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是不是生活在一个虚拟现实生活社会?40年前我们玩俄罗斯方块这样非常简单的游戏,但到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利用一个头戴设备进行3D的虚拟世界游戏了。

那么以后过400年、4000年,现实和真实可能无法区分了。我们作为人类还是会把握好这一关,我们还是不会让虚拟世界超越我们,就是我们不能让机器毁灭人类。所以我认为是无穷大,这一天永远不会达到。

马特:我们的这个行业都是在服务客户。现在人工智能,还有人和机器人的这些概念,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大家又很恐惧。在大部分的科幻电影当中,尤其是过去二十年这些电影中,我们都在讲很多机器人带来的后果,但这并不是好莱坞对于未来的看法,未来二十年美国对于未来是非常乐观的。因为这些都太火了,市场很大。

我们可能近期不会看到太大的改变,觉得人工智能不会太可怕。消费者以更便捷的方式跟人工智能互动,在讲话的时候他们不会觉得是在跟人工智能讲话。我不知道最后大家会有怎样的感觉,我写的2022年,只是在想,当你在家里有一个机器人,不只是扫地机,而是你可以和他互动讲话的机器人,我觉得这就是AI的应用,这已经不远了

袁辉:2040年实际也是蛮快的,也只有二十多年了。这个话题是今年下半年开始,所有大型会议或者论坛最感兴趣的一个,那就是“人和机器未来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先从技术上看,所有讲人工智能的,到最后的核心是是否具备这个自我意识。这就要有定义,从人工智能的定义来讲有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还有超人工智能。去年我们帮建设银行的机器人省掉了6000笔人工,但仍然属于弱人工智能。  

我这里写2040,个人认为在二三十年之后有可能会出现超人工智能,就是我们会担心的这种方面。我们自己在总结,人类如果能够描述清楚的地方,基本上计算机在计算能力、在未来学习的能力上面是非常有能力的,或者已证明它可以取代人类。但人类还不能描述清楚的地方,现在对计算机来说是个挑战,因为我们经过不断进化所产生的很多自发不自发的反应,这种东西我们自己都讲不清楚。

我经常讲一个话题,现在看人工智能,不能站在人工智能的行业里看,不能站在技术里面看人工智能,因为所有被通过的东西一定不是在这里面被通过的。如果我们今天定义人工智能是物种,你就不能轻易的掌握,只不过是在临界点爆发的问题。

今天我们既然在谈物种的问题,我们必须得非常严肃的面对。如果它是一个物种,未来将如何和我们共存。二三十年之后,我个人的观点是,人类对自己的自我觉知,如果保持目前的水平,不做重大调整的情况下,计算机人机一定会有一个机会。以现在我们的人文价值观判断,如果继续往前,不能再往上更大提升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今天也许是取代扫地,明天可能取代六千、八千人,后天可能取代十万人,我所说的三十年后,可能是终极版的取代。

电影中有很多科幻的场景,这么多年已经变成了现实。人类更重要的是要面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这个物种也要有让人类世界更美好的价值,这才是我们推进人工智能很重要的标准。

曲道奎:刚才三位说的都对,虽然是时间点不一样,他们最终每个人的目标是一样的,有的是终极目标,有的是绝对性的目标,有的是阶段目标。我为什么写2025年?因为刚才主持人谈了用一个标志性的时间(来界定)。

一个基本的能力,叫作业能力或者叫工作能力,另外我们称之为创造能力。我认为,可能在十年左右,机器人在这种作业能力、工作能力方面肯定有一个对人类的大的颠覆。最典型的就是,将来我们的制造业,可能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工厂里要见到人这是比较难的,特别是基本作业,人可能出现在管理层面、设计层面,在作业这个层面几乎是机器人化、作业化、无人化。

现在的国防安全领域,机器人在战争中的未来作用,无论是无人机,无人机器士兵,无人艇,无人船等等,现代的这些战争手段可能要全面出现。在生活领域,无论是生活类还是医疗类的康复健康,以及一些社会的公共服务,在作业这个层面也是要机器人化。

当然,机器人叫机器智能或者叫生物智能,和人类到底是共存还是谁占领谁的问题,这个就像刚才90后说的一样,可能是一个相对比较远的过程了。大家都关心未来,但那可能是一个终极目标。我们从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来看,估计十几年左右,人类社会在各大领域会有一个重大的颠覆或者是一个变革。

5分钟快问快答:
   “机器人+”到底怎么+?

主持人夏华指出,在座的企业家非常关注,我们到底未来哪些产业会最快地被颠覆,我们应对的方式是什么?“机器人+”到底怎么+?在5分钟内,代际代表们实现了快问快答。

袁辉:第一个观点,我们马上应该拥抱还是怎么做?五年后,人工智能化基本是无处不在了。第二个,在移动互联中,基本要由人和机器人去完成,这都是非常紧迫的,所以在座各位必须面对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是能够深刻改变整个工业文明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在今天,有两大部分可以直接去考虑:第一大部分,如果我们是生产制造业的话,像曲总他们有很多很好的产品,直接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虚拟的角度来讲,刚才我讲过从客服、从OA、从人事,从很多重复的、基本的、标准的劳动应该把人释放出来。人工智能不是去消灭人,而是释放人,让人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在座所有企业家,如果你今天还不考虑人工智能,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后,你必须考虑拥抱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未来或者现在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如果未来你不拥有空气和水,你生存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

曲道奎:这个问题说容易也是很容易的问题,但实际说难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刚才我们在谈,机器人的应用已经不是简单对人、对现有方式的替代,要是这样的话大家不需要担心。

实际上机器人更多是对时代的一个颠覆。这个颠覆,现在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制造业。为什么说现在工业4.0时代来临,智能制造的时代来临,这个时代是一个颠覆的时代。主持人也在说,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已经是红海里的红海,那么你的特点在哪儿?机器人行业是典型的三高,人才密集度高、技术密集度高、资本密集度高,你自己分析分析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你应该定位在哪里。

假如你是一个制造行业,也需要机器人,我倒建议,这是一个趋势和一个方向,你可以跟什么都对抗,千万别跟趋势对抗。所以你一定是拥抱,不能拒绝更不能躲避。这个时候谁先拥抱变化,谁可能就走在前面,大家现在更关键的是要把握大的趋势和方向,更关键我们要认识到一个新的时代确实来临,

夏华:正和岛的很多企业家已开始跟未来谈恋爱,谁是未来?是那些年轻的,互联网的,具有创新力的这些企业,我们跟他们合作,用产业跟互联网结合,让正和岛的很多企业在这些年飞扬。今天,正和岛又提出一个口号,我们要学会跟机器人谈恋爱、跟人工智能谈恋爱,跟这样一个时代新物种谈恋爱,我们选择拥抱、我们选择合作,我们选择读懂它,我们选择一起共创美好的未来。